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xhautobook.com

第57节(2 / 3)

说完拖着大姑就走。

“宁宁等一下,我换双鞋。”凤金玉抽出自己的手,去换上了她唯一一双半新的解放鞋,又从竹竿上收了一身换洗衣裳,对唐长根说:“我出去挣钱,你顾着点家,忙完了我就回来了。”

唐长根一脚便踢翻了竹椅:“滚,最好永远都别回来!”

凤宁骑着车,带着大姑离开。一路上凤金玉还在念叨唐长根会不会照顾好家里的猪和鸡鸭。

凤宁安慰他:“大姑你别担心,男人什么都不会,其实是被女人惯出来的。我妈还在的时候,我爸就只干地里的活,我妈忙里又忙外,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。我妈走了后,你看我爸什么不会?他一个人能养好两头猪,一口鱼塘,还能种三亩多地。还能照顾我弟弟上学。”

凤金玉听凤宁这么说,叹气:“是啊,你爸爸现在都那么能干了。”

凤宁冷哼了一声,恨恨地说:“这是他自找的。但凡他当时能为我妈出个头,顶撞我奶奶,我妈也不至于想不开自杀。他现在倒是后悔了,也知道反抗我奶奶了,可我妈再也回不来了。”

凤金玉不敢接话,她是了解自己弟弟的,更了解她那个无法无天的妈,说实话,就算她出嫁二十多年了,依旧害怕母亲的淫威。

凤宁回到家,正好赶上有篾匠来家里送篾条,篾条是论把算的,一把一百根三米长的篾条,五块钱。

凤宁抽样检查了一下篾条的质量和数量,没问题后当面结了账,对方收了钱,高高兴兴地走了。

凤宁做一盏竹灯笼,光篾条的成本差不多就要两角,加上宣纸、颜料、流苏以及电线和灯泡等,物料成本就要一块出头,毛利润也就只有一半,还得租房吃饭发工资,实在是不挣钱。

但凤宁愿意接单,因为这不仅可以给工人们找事做,也能给村里的篾匠带来一些收入。

篾条被破得细细薄薄的,像纸张一样柔软轻盈。凤宁将它们团成圈,用编织袋装起来,然后驮到南安去。

凤宁算过,所有的灯笼都扎好,大约需要8000根篾条,重量约莫在800斤,这还是不计算损耗的情况,要是算上损耗,估计得900斤左右。

凤宁也没法一次性都带去,因为她还没收购到足够的篾条,只能一边做,一边回来搬运。

这次过去,凤宁就要带上一百多斤篾条,加上他们要带的被褥行李,东西还挺多的。凤宁为他们的行李还多买了两个人的票,否则不让上车。

到了蓉城之后,凤宁又叫了两辆脚踏三轮车,把人和货都拉到了她租的房子里。

当天他们收拾好东西,又熟悉了一下周围的环境,第二天就正式开始工作了。

凤宁把大姑交给了房东老太太,让她带大姑去菜市场,买柴米油盐酱醋等一应物品。自己则借了房东的板车,把一百多斤的篾条拉到了慈恩寺的偏殿里,留下几人在慈恩寺里编织灯笼骨架,凤宁和表哥谢俊伟则去逛街买材料。

去年他们已经在蓉城买过灯笼材料,虽然两次的材料不尽相同,但也算是熟悉了市场,这次再去买,就是轻车熟路了。

他们花了一天时间,买回了宣纸、毛笔、颜料、浆糊和胶水,流苏因为所需量大,需要跟商家订购,电线和灯泡也要预订。

好在这些都不着急。小灯笼和大花灯的区别就是,大花灯需要在扎骨架的时候走线安装灯泡,然后才能裱糊灯罩,小灯笼则是将灯泡从顶端的口放进去即可,什么时候放都行。

材料采购回来之后,凤宁也专心做起灯笼来。灯笼样品做好之后,凤宁提着灯笼去找袁总,让他定夺。

袁总端详着凤宁手里的灯笼:“我以为白色的灯笼会不好看,没想到这还做得挺雅致的。”

白色的灯笼对现在的国人来说有些忌讳,事实上,古代照明的灯笼都是白色,因为白色才好透光,红色的虽然喜庆,但光线有些刺目。

凤宁选择了宣纸做灯罩,当然要考虑到这个问题,所以在灯笼的四周都绘上了画,梅兰竹菊松莲等。并且尽可能绘上彩色,比如红色的梅花、绿色的兰花、竹子和松树、黄色的菊花、粉色的莲花等等。使灯罩色彩丰富一些、满一些,这样就避开了白灯笼的忌讳。

凤宁说:“那我们就按照这个风格来做了?”

“可以!”袁总说,“不过文林坊和慈恩寺的灯笼完全做一样的吗?”

凤宁说:“袁总想要区分开来?那就换两种不同样式的灯笼吧,一个地方做长圆的,瘦长一点,还有一个就用短圆的,矮胖一点的。”

“可以!”远总满口答应。

凤金玉也在努力适应新生活,她现在觉得自己可闲了,每天就买买菜,做做饭,打扫一下卫生,不用下地,不用养鸡喂猪,最关键的是,不用伺候臭脾气的老男人。

她每天做好饭菜,一群年轻人吃了会赞不绝口,说她的饭菜做得好吃。

刚开始她还记挂家里的一切,放不下家里和地里的活,渐渐地,在众人的夸赞中找到了自信和存在感,心情也跟着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